嘉伦小说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页
目录 | 设置
下一页

第六百三十八章 达成一致(2 / 3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

开,将来的大明君臣会把真正的爵位和官职拿出来卖。”

张昭倒是看的开,劝道“老大人,届时朝廷真缺钱到那一步,咱们现在什么设立什么制度都是白搭。”

这里不得不吐槽崇祯皇帝一句,话说满清乾隆时代就把官职拿出来卖。同知、道台明码标价。像红楼梦里,琏二爷就捐了个同知在身上。满清后面不也撑了一百多年?

朝廷缺钱搞什么“募捐”?把官职拿出来卖啊!总能苟延残喘一阵。国家都没有了,还要制度干什么?

马文升想一想,道“这倒也是。”

张懋见马文升端起茶杯喝茶,缓缓的说起他的看法,“子尚,降等袭爵太不得人心。你知道我这里每日有多少人前来抱怨吗?都是祖宗在战场上拿命打下的基业,朝廷要收回去,谁会为朝廷卖命?”

张昭还没开口,马文升道“英国公,本官看这一条是真正的为国家考虑。这个退出制度完全可行。大明的武勋这些年都干的叫什么事,京师上下谁不心知肚明?”

张懋一阵无语。但凡是个进士出身的官,只怕天然的就想把世袭的将门给弄死、弄残。没见他都学着看四书五经吗?

张昭还是很给英国公面子,解释道“国公,流水不腐、户枢不蠹。本朝武勋大部分都是太祖、太宗封的。传到如今,子孙后代占据高位,让军中奋勇杀敌的将士如何升迁?

如今大明国势正盛,如朝阳喷薄,正对外兵戈方起之时,不给将士们爵位怎么行?

我们要做的,不仅仅是严格的控制爵位的封赏,更应该建立起退出机制。”

张昭顿了顿,道“我说一句得罪人的话。国朝世袭的武勋,满打满算的,只有两百余家。这些人如果觉得寒心,不愿意为天子效力,那也就那么回事。大明朝还有千千万万的军人愿意为天子、为国家效死。他们是没有谈判筹码的。

当然,我并不建议强制推行,均采取自愿的原则。以大明当前的国力,每年支付这两百余家世袭武勋的俸禄不是大事。

不愿意融入这个新的体制,将来靠着一个世袭的爵位和俸禄,也就是个全家温饱的水平。国公应该是知道情况的。”

狗急还跳墙。张昭确实没打算强制推行,所以要顾士隆做个榜样。

而国朝的武勋,说句实话,仅仅是靠那几百户、几千户的食禄,也真就是个温饱水平。想成为豪门、世家,那得要搞别的产业或者拿到差事。

他现在指出一条新的路来读军校,进军中升迁,大部分武勋最终肯定还是愿意跟着他走的。

当然,先反应过来的,得利会最大。后面扭扭捏捏,不情不愿的,没真本事估计也就喝点汤水。

因为,张昭的军校招生制度看似公平,其实公平个屁啊。这年头能读书识字的,达到初中学历的,大明朝普通的百姓能有这财力?反观武勋们,他们的子弟读书、练武的钱总是有的吧?

所以,张昭会在招生之外,专门给军中一批名额。

实际上的政策还是有向武勋们倾斜的。他们高啊!但真等几十年后,义务教育普及,国民的生活水平逐渐上来,这些武勋们的优势就会被抹平。

现在就看各人的眼光。

张懋给张昭说的有点不痛快,盖因他也是世袭爵位的得益者,但仔细想张昭的话,确实如此。他们这些人真没有谈判筹码。不愿意效力?有的是人愿意争取一个不世袭的爵位啊!

“问题就在于,大家现在就以为这是潜规则,不降等就无法袭爵。”

张昭摊手道“这是吏部的锅。他们是不收钱,就不给办。顾士隆家境一般,所以拖了一年多。而不是非得降等。我只是拿他做个榜样。”

马文升咳嗽一声,他宦海多年对下面捞钱的门道非常清楚,道“此事老夫会拿出一个章程来。验封清吏司那边
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