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伦小说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章
目录 | 设置
下一页

第2145章 田自立已经是院长了(1 / 2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

田自立一走下舷梯,就看到了一群黑压压的人在等待着。站在C位的是一对中年夫妇。

男的四十岁左右,看着有些显老,毕竟草原上的风霜就是一把杀猪刀,这里老的快。女的大概三十岁左右,皮肤白皙,鼻梁比较高,面容姣好,但是看着十分结实,气质英姿飒爽,一看就是能骑马上阵的人。

田自立心里思衬着,这二位恐怕就是新鲜出炉的准噶尔济农和金钟哈屯了。准噶尔人可是走了大运,杨府体系都赞叹和多和沁有本事。对比杜尔伯特部,他们简直被天上掉馅饼砸中了。

最后才投降,老爷没把他们行了车轮法已经是天幸了,居然还当上了济农。他献女儿老爷也收了,听说还挺受宠的。

田自立属于杨府的核心层,他在学界的地位仅次于陈曦。同样是研究院院长。这个层次是一个圈子,消息非常之灵通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,就是杨府治理委员会的委员。

这三年多,他已经完成了杂交水稻的本土化复刻,靠着这个巨大的功劳出任了新成立的农业研究院院长。

田自立这么年轻,就能做到副处级的位置,是因为这个贡献太大了。

在明末崇祯的这个时期,北方气候叫万历朝日益恶化。

北方的旱田地小麦亩产也就一百二三十斤。这个时代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为85%以上,如果我们按照最低标准计算,也就是我们每亩地大概要种植16÷85%≈19斤种子。

种子和产粮的比例为六七比一的样子,这还是华夏的华北地区,要是在欧洲此时也就五比一左右,当年的罗马和希腊,粮种和产粮的比例才四比一。也就是一斤种子能秋收四斤粮食罢了。

南欧那种地方土地贫瘠,还时地中海气候,冬天下雨,夏天干旱,种地能把人都饿死,只能半农半牧的凑乎活着。所以笔者对西方的古代史持一定的怀疑态度。希腊和罗马的粮食产量根本支撑不了他们宣称的那么多人口。

华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里创造出辉煌的文明,长期领先世界,占了世界上最好的一块土地,繁衍出最大数量的单一民族,就是因为我们培育了水稻。

水稻产粮是麦子的三倍,即使是明末小冰河时期,产粮也没有低于三百斤。一般都在四百斤左右。再加上麦稻轮种,还能收四百斤小麦。明朝时期小麦的亩产量因地区而异,明朝三百年里,大多数地区在150至300斤之间,而江南等优越条件地区则可达400斤左右。

这些都是华夏能长期领先世界的底气。亩产高了,才能解放人口去从事种桑养蚕,丝绸纺织。从事陶瓷生产,从事各种手工业和商业。才能有发展文化的可能。要是粮食紧张,所有人都必须搞农牧业才能生存,哪有精力去发展文明呢。

在现代,杂交水稻在不使用化肥的情况下,亩产通常在约992斤(495.99公斤)左右,具体产量受土壤肥力、种植技术及品种选择等因素影响。田自立根据现代资料搞得杂交水稻,在没有化肥的情况下,亩产能到750斤以上,如果上了鸟粪肥料,亩产超过1200斤,磨成大米也有一千斤出头。

这等于把水稻的亩产翻了三倍了。这个功劳太大了。

杨凡有蒸汽机抽取地下水,现在整个杨府的治下都在旱田改水田。

看到试验田大丰收,百姓都疯了。

现在北方大米一担都涨价到五两银子了。就这还断货呢。京城老爷们都要吃大米精面的,他们有的是钱,现在是粮食不够,有多少都能卖出去。

这个产量,一亩地单单水稻磨成的大米,就能有九担产出,价值四十五量银子。关键是他们每家都有至少五十亩地。一年单单水稻就能收入225两银子,还不算麦子一季收成呢。

有高产水稻,谁还种旱田地呢。

纷纷贷款打井,买蒸汽
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