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伦小说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章
目录 | 设置
下一页

第三百三十八章 大变革(1 / 7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

同时,宋代诸路之中,转运司路在北宋时分为5等,有轻重、远近之别。

大约即如元祐二年1087年文彦博在论及官员差遣除授次序时所说,河北、陕西、河东三路为重路,成都府路次之,京东西、淮南又其次,江南东西、荆湖南北、两浙路又次之,两广、福建、梓、利、夔路为远小。

至徽宗朝,设京畿路,又在三路之上。

南渡后,不再分等,分析其中的原因,可能与南宋时三路、京东路、京西北路已失,川峡四路又因战时不可事事遥制,而置四川安抚制置使、总领所等要职,成都漕已无复昔日之重等因素有关。

以至方舆胜览成都府条言“成都路漕置司成都,宪置司嘉定,而漕不及宪”。

至于提点刑狱路则无路分轻重远近之别。

时提举常平司已废,绍圣时1094年1097年始复,其路分当同于提刑,亦无路分轻重远近之别。

宋于一路置帅司与漕、宪、仓等监司,因此一路军政主官应不少于4员。

实际情况是,北宋时,诸司除帅臣由一路首州知州兼任为1人外,其它如漕司则往往是两员并置,三路甚至多达3至4员。

提刑司则多是文武两员,而仓司亦置1至2员。

因此,实际上,北宋路一级军政主官常多达5至7员,而南宋时,则要少些。

转运司,“绍熙1190年1193年以来,使副、运判不双除”,一路始置1员。

提举司,不少路分由提刑司官员兼领。

因此,一般只有3至4员。

漕、宪、仓三司,作为路级监司,负有“分部按举”之责,须互分州县,遍巡所部。

转运、提刑司按部两年1周,提举司按部则1年1遍。

因此,景祐元年1034年五月与皇祐三年1051年十一月,两次申命,“诸路转运使、提点刑狱廨宇同在1州,非所以分部按举也,宜处别州,仍条巡察之令以付之”。提举司后置,亦用此意。

从实际设置看,多数路分的仓司与漕、宪两司同州,但亦有不少另置于他州。

如河北西路提举司置于定州,两浙路初设时置于苏州,江南东路则始终置于池州。

甚至一些路分转运使副两司亦不在同1州。

如京东漕,景德时1004年1007年分治于广济军与青州梓州路两转运司也曾一度分治于梓、遂两州。

路级诸司不在同1州内,除了出于“分割事权”这样1种考虑外,应与便于巡按、行政有关。

宋朝一路监司为就近便,“岁以所部州县,量地远近互分定,岁终巡遍”。

如江南东路,漕司置于建康府,宪司置于饶州,仓司置于池州,理宗时,救恤灾伤放税,真德秀即建议,将江南东路的州县分成若干小区,“建康府、太平州、广德军常当责之安抚转运司,宁国府、池徽州当责之提举司,饶信州、南康军当责之提刑司”。

由于一路的军政机构分散在数州,因此,有重大议案,就须诸司至1地会议。

如河东路提刑司在太原,哲宗时,毕仲游在与友人的书信中说“比缘岁事,出至旁近郡,欲归而得漕台公移,会议役法,因径到上党,论有不决者,少为淹留。及归太原,始得所赐教翰。”

因此,宋代的路级政区与政府实际上是复式合议制的高层政区与政权机构。

与前此历朝单式一长制高层政区与政权机构迥异,是有宋一代在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建设上的创新与贡献。

所以宋朝是以转运司为主体的地方行政体制。

因为宋代路级诸司之中,以一路首州知州兼任的帅司地位最为尊崇。

转运司次之,提点刑狱、提举常平又次之。

宋朝官职有职、官、差遣
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