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当纺车渐趋完善,棉纱供应却跟不上。安阳气候不宜种棉,叶明试图推广麻纺,但麻纤维粗硬,常卡死精密齿轮。
“须软化纤维。”叶明建沤麻池,以石灰水浸泡。
但浓度难控,时而沤烂时而不足。老麻农传授祖传秘法:用尿液发酵。虽有效却恶臭盈天,邻坊抗议。
叶明设计密闭沤麻罐,以沼气加热控温。又发现矿渣中含弱酸,可柔化纤维而不损强度。终制出“矿酸软化剂”,沤出的麻丝柔若棉絮。
麻纱问题刚解,染料又告急。传统靛蓝发酵需百日,商贾囤积居奇。叶明尝试用矿渣中的铁矾媒染,却得灰暗色调。
某日其其格煮紫薯待客,不慎泼汁染衣,竟得明艳紫色。叶明大喜,广种紫薯、茜草、红花,建起“色素园”。更发明“温度染缸”:沼气加热控温,缩短染色时间至七日。
染坊兴隆,废水却污染河道。叶明挖沉淀池,加入石灰中和酸液。沉淀出的污泥意外富含铁质,反成上好肥料还田。
至此,纺织体系初成。但叶明巡检时发现,各环节分散导致效率低下:纺户在城东,织坊在城西,染坊又在城南。
他规划“纺织巷”,将纺车、织机、染缸依序排列。流水分工作业,妇人们专精一艺,速度再增三成。更设公共食堂与育幼所,解放女性劳力。
年终核计,安阳布匹产量翻五番,成本降四成。
商贾云集采购,却抱怨布匹规格杂乱——有的幅宽二尺三,有的二尺五,难以裁衣。
叶明于是颁部《织造规》:统一布宽二尺四寸(合今80厘米),每匹长四丈。更造“标准尺”发放各坊,违者罚银。
有奸商在尺上做手脚,叶明便铸铁尺嵌于府衙照壁,供民校对。
又发明“验布器”:琉璃板刻标线,布匹透过即显经纬密度。
布业昌盛引来临县嫉妒。有县令禁止麻棉出境,欲卡安阳原料。叶明不争反退,命广种荨麻——此麻昔日为杂草,纤维却比亚麻更韧。
荨麻刺手难采,叶明造“采麻钳”:铁齿咬合,去刺留茎。又发现沤荨麻需弱碱,便收集灶灰代石灰。荨麻布制成后,竟有天然光泽,价反超棉布。
忽一日,塞外商队慕名而来,欲购千匹荨麻布。
首领抚布惊叹:“此布凉如冰绢!”叶明方知荨麻布散热极佳,特适炎热之地。
于是建了“塞外专坊”,调整织法加大孔隙。更以矿渣染出驼褐、天青等漠色,深受胡商喜爱。商队以良马交换,安阳从此不缺畜力。
纺织革新带动相关技艺。
叶明见裁衣废料堆积,便发明“碎布压毡机”:水力驱动重锤,将碎布压成厚毡,冬可御寒夏可隔热。
压毡需粘合,传统用米浆价高。叶明发现荨麻汁液粘稠,试作天然粘合剂竟成功。更妙的是,荨麻毡防虫蛀,久存不坏。
布角料亦有用处。叶明教妇孺编“碎布草鞋”:布条搓绳,麻底纳千层,轻便耐磨。贫家童子首次穿鞋入学堂,寒冬不再冻裂双足。
至此,安阳纺织自成体系。但叶明仍蹙眉——所有机器皆赖人力畜力,终有极限。
某夜巡视野外,见瀑布轰鸣而下,冲得水车飞转。他忽发奇想:若将此力引至纺织巷…
“其其格,取地图来!”油灯下,叶明挥毫勾画水力网络。笔墨纵横间,一个更宏大的计划正在成型。
叶明站在瀑布下,水雾浸透了官袍。丈高的水车隆隆作响,带动碾坊石锤起落,每一声闷响都震得人心头发颤。
“大人,此水冲力太猛。”老工匠指着水车轴心,“榆木轴已裂过三次,铁箍都崩飞了。”
叶明抚过轴身裂纹:“若以整根铁木为轴呢?”
“铁木需从岭南运来,造价抵得半座碾坊。”工匠苦笑